眼下仍是毕业生求职高峰期,不少应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磕磕碰碰,好不容易找了份工作又觉得不太理想。一些人在实习期内还遭遇了单位“零工资”对待,因为没有签劳动合同,其中的一大部分人选择了吃闷亏。昨日,记者在无锡市人才服务中心采访了几位刚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他们多数表示对首份工作没有太多想法,抱着“先过渡一下”的态度。
准毕业生实习期遭遇“零工资”
今年年初,南通大学毕业的小韩顺利通过一家外贸公司面试,开始实习。面试后对方告诉她“第一个月不签就业协议,不发工资,试用一个月后进行考试,考试通过再签协议。”虽然对不发工资这一点不太满意,但考虑到是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小韩还是答应了。忙活了一个月,终于等到第一场考试,考完后小韩被告知,考试结果不理想,还要接着看她表现,又过了两个星期,再次考试后小韩仍被告知考得不好不能签协议。小韩说:“我开始意识到他们是不是只想找个免费劳动力,因为我觉得自己表现得挺好的,所以我辞职了,当时跟我一批来的有四个人,一个有工作经验的签了劳动合同,我们三个应届毕业生都没签协议。”
小韩是不是被“骗”了?记者就此向无锡市人保局劳动关系处咨询,工作人员分析该企业做法确实有问题,根据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无锡市教育局2004年联合发布的《贯彻省厅、省教育厅<关于规范企业接纳在校学生实习和勤工助学活动的通知>的意见》,要求企业对实习生给予生活补贴,按不低于当地小时工最低工资标准的50%发放。
实习生碰到小韩这种情况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工作人员告知确实不太好办,“那个《意见》只是个规范性文件,她没签劳动合同,也不适用劳动合同法,劳动监察部门无权处罚该企业。小韩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让法院通过民法来判决。”
“有多少实习生会为了一个月的实习工资去打官司?碰到这种情况只能吃闷亏了,”小韩表示很无奈,“希望我的经历给大家一个借鉴吧,实习期是应该有生活补贴的。”
自己找到了工作,父母却嫌工资低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毕业生表示,班里很多同学的工作是家长帮忙找的,无论工作环境还是薪水都不错,该现象在专科和本三毕业的学生中较明显。
南京三江学院的小朱毕业后直接回到老家无锡,一开始他自己找了份工作,在一家小公司当财务,每月工资1000元出头,虽然比他预期的1500元到2000元的月薪低了些,但是小朱并不介意,“刚开始工作,工资低一点可以接受,以后慢慢会好。”可做了没多久,小朱就在父母的压力下换了工作,“他们说工资太低了,帮我找了另一份工作,去做销售,刚通知去体检,还没谈工资呢,不过肯定比我原来的那份高。”小朱有些无奈地表示,虽然很想依靠自己的能力,但是父母给他的压力太大,“我们班一半以上学生是家里帮忙找工作的,一般家里找的确实待遇不错、工作环境也可以,一些比较好的月薪能拿3000元到4000元,我们班还有个自己找工作也有3000多元月薪的,但是特别累。”
许多人把第一份工作当作“过渡期”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的小张在新区一家制冷公司工作,每月工资1680元再加车贴180元,“我们学校一批人都去了,去年我们学校也有很多人去的。”小张说他只找了这一份工作,确定选择这家公司的原因是大家都去,但采访中小张也提到,去年进这家公司的师兄师姐们都已经辞职。记者问他:“你有没有问过他们为什么辞职?为什么只找了这一份工作,而不是听听他们的意见再做选择呢?”小张回答:“师兄们说工作太累,做得不开心。反正这个工作对我来说也就是一个过渡吧,先把户口定下来,以后觉得不好再换。”
现场其他毕业生也抱类似想法,一女生说:“虽然在学校老师讲过职业规划,但是真正找工作时觉得没什么用,大多数人抱着先找到一份工作的态度,而且工作适不适合自己一开始也不懂,只能靠自己慢慢去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