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形成
人力资源的高增值性和效益递增性是其他生产力要素所无法比拟的,这种“以人为本”的观念有利于人们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最有效提高。不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是供销社的职工管理,都已逐渐认识到人是一种资源,而且可以持续不断地开发和有效使用它,能够给组织带来巨大的投资回报率和效益。供销社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该将激励机制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正确激励原则的选择
无论农村供销合作社职工还是企业员工激励,都是人类不断自我完善,不断挖掘自身潜能,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继而达到自我解放这样一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管理环节。其中激励管理理论在两者身上都有一定适用性,激励的原则与方法也存在某种共性。正确的激励一般都应遵循以下原则: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有机协调的紧密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外激励与内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激励与反面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另外还有按需激励原则,民主公正原则等,都应是所有激励活动中加以遵循的原则。
激励形式灵活、自主
供销社职工和企业员工的激励,都是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具体情况和管理者的管理作风灵活机动地构建,并无定式可循。优势在于其激励方式的灵活性和自主性,领导者的管理意识注定了激励成效的高低。
二 供销合作社职工与企业员工激励的差异性
工作的宗旨不同
供销合作社是以经营企业的方式来满足社员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但它不是一般的商业企业,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服务为宗旨,通过从事农业生产、生产资料供应和农副产品销售以及其他方面的业务经营来为社员提供综合化、社会化服务。实质上,供销合作社是农民通过互助合作来进行自我服务,合作的内容以流通领域中的购销环节为主,兼及产品的加工、储存运输等。
职工队伍复杂程度不同
到2002年底,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共有基层社26315个,县(市)联合社2365个,地(市)联合社33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联合社 31个;各级供销合作社有直属企业54035个;现共有社员总数1.6亿户;全系统职工总数332.97万人。造成合作社机构宠杂、职工过剩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而我国目前的企业职工构成相对来说简单得多,因此,供销社突出的职工数量问题对它是一个沉重的包袱,这个包袱一背就是几十年,许多合作社就是在这种不堪重负的情况下一蹶不振。
管理人员准入升迁途径不同
农村供销合作社一直以来是以农民为主体发展起来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一直由政府管着,一般职工很难进入供销社的管理层,供销社的主要领导干部由各级地方政府或上一级机关任命,经常是系统外派进,或是不经专业培训就上岗。而且供销合作社在所有制性质上也一再变革,一时官办、一时民办、一时官民合办,造成供销社的财产不清、产权不明、帐务混乱,许多供销社只有兼并、抵贷、破产、重组、拍卖、或者解散,管理人员人心浮动,无心将精力花在提高知识或业务能力上,或是将它作为一块升官进爵的跳板。而一般企业在建立之初就有着严格的准入和升迁途径,本着公平竞争、能上能下的原则对干部进行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