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昌乐人才网,大师兄人才网,昌乐信息港人才网,昌乐企业招聘,昌乐人才,昌乐人才招聘!
昌乐分站
黄岩
椒江
三门
其它分站
返回主站
高校教师工资收入真相大揭秘
2010-11-12 10:31:25 阅读量:1353 来源:昌乐人才网
近日,被学生亲切称呼为“根叔”的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再次直言不讳地说:“仅仅靠国家规定的工资收入,高校教师的待遇就太差了。”此言一出,立即在网络上掀起一场口水大仗,一部分人认为言之有理,中国高校现行的工资制度确有改革的必要,一部分则冷嘲热讽,说高校教师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相比起那些低收入阶层来说,高校教师的收入已经不算低了,甚至算得上是高收入阶层。那么,对于近百万中国高校教师来说,他们的收入到底是高还是低呢?笔者以为,粗暴的斥责和无理的谩骂都无济于事,亲身经历的调查了解,冷静客观的理性分析,才是我们解开高校教师工资收入的一把最有效的钥匙。

 

在分析“高校教师工资收入”这一命题时,我们必须澄清一些基本概念。首先是“高校”,我们在此选择通行的说法,即从事大学专科以上教育的学校,包括部属重点院校、省属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等。其次是本文所指的教师,不仅包括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还应包括工作学校的行政及教辅人员。最后界定“工资收入”的内涵,笔者认为应该不仅包括国家统发的工资,还必须包括学校所发的校内工资(俗称奖金或业绩金),以及教师私底下创收获得的收入。

衡量高校教师收入的高低,必须将其放在特定的纵横向坐标轴上。从纵向比较来说,高校教师的收入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80年代,教师工资和工人农民的工资靠扰,每月也就是三四十块钱,教师的其他收入较少。82年后参加工作的大部分教师,他们的收入也就四十块钱左右的水平,而且这个水平很多年都没有大的变化。二是90年代,此时由于物价的上涨,教师的工资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从几十元提高到几百元,但其中的差别开始拉大。笔者1995年在武汉的一所专科学校任教,第一个月的工资是157元。一年后转正,工资加其他收入加起来,也就400元左右。而此期工龄长的教师可以拿到700至800元。三是 2000年代,此时的工资收入有较大提高,从之前的几百元提高到一两千元。以武汉某部属重点高校为例,刚参加工作的博士工资单上拿到手的才1000多,另加上校内奖金和年终奖金(包括课时费和科研奖),每年的收入大概在4万左右。在此笔者愿意透露一条真实的信息,我的师兄是武汉某重点高校的教授,我看过他的工资单,应发工资每月2900元,实发工资每月1900元,再加上每个月2000左右的岗位津贴以及年终奖(含科研奖、课时费及研究生费)20000 元,这就是他在学校所得到的收入。而此时的他,已经在高校工作十余年,已是40有余的人了。

再看横向的比较。这一比较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国与外国的比较,另一类是中国内部的地区比较。从前者来说,中国高校教师的收入不但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其收入也比不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这其中当然有种种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却是建国后我国工资分配体系中强调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的平等性,其后果便是高校教师的收入长期与工人农民的收入持平。然而我们在强调平等性的同时,却忽略了高校教师在获得教职之前的长期投入。现在的高校教师,大部分具有博士学位,在参加工作前都已经长达20余年的艰苦学习与长期付出,然而等到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他们能拿到的不过区区两千多元。2006年,笔者曾赴北京大学公干,与北大青年教师聊天,他们纷纷诉苦说每月才2000多,而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同学所有收入加起来才2000多。相对于北京高企的房价与较高的消费水平来说,高校教师的清贫由此可见一斑。著名主持人阿忆曾经抱怨过自己在北大的工资太低,才4800元,竟然很多人不信,以为是故意瞒报,而殊不知这 4800元中,还包括一个月1000多的培训班津贴。而这并不是经常有的,由此可见,那些享受不到“特殊津贴”的青年教师的收入该有多低。

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到中国地区收入的差异因素。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经济及工资收入也千差万别。总体上说,东部长三角及南部珠三角地区工资收入较高,中西部地区则较低。打个比方,发达地区一个讲师的收入可能与中西部地区一个教授的收入相当。以笔者知晓的广州某省属高校来说,讲师的财政统发工资是3500元,副教授4500元,教授6000元,但这些并不能全部拿到,扣除各种费用后,实际拿到手的分别是2800元、3400元和4800元左右。当然,再加上校内工资、住房补贴和公积金,讲师大概一年可以拿到6万左右。而我的一个朋友,是长春师范学院的系主任和教授,他一年的收入也就6、7万左右。从这个意义上说,发达地区的高校教师比欠发达地区的教师收入要高出不少。

在进行纵横向比较后,我们再来仔细分析高校教师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高校教师的收入包括三个方面:国家统发工资、校内工资和个人创收。从国家统发工资来说,由于地区经济的差异,政府在制定高校教师财政工资时肯定要依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而定。以笔者较熟悉的湖北省和广东省为例,湖北省的统发工资普遍较低,教授的基本工资也才2900元,而广东省教授的基本工资在6000元以上。据说广东省还不是最高的,浙江、上海、江苏和重庆的高校教师工资更高,但因为笔者对此不熟,没有确切的数字,故而不作为论证的依据。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差异,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地方,尽管国家给出了政策,但地方政府拿不出钱来,所以只能是降低工资标准;另一个则是部属院校与省属院校之间的差异。部属院校主要依赖教育部的拨款,而省属院校可以从省市地方政府获得较多的资金支持。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同一座城市,部属院校的工资标准大大落后于省属院校。这一现象在中国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普遍存在。坊间有戏言云:“部属院校不如省属院校,省属院校不如市属院校。”这一戏言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真实可信的。

从校内工资(奖金)来说,其基本构成有三个部分:岗位津贴(含职务津贴)、课时费和科研奖。岗位津贴基本按职称和职务来评定,但差别不大,课时费主要看课时的多少来计,据笔者所知,除深圳大学外,一般高校单节课时费普遍不高,这也是大部分教师对上课挣课时费兴趣不高的主要原因。但并不能由此说明高校教师的校内工资差不多,差距最大的主要在职务津贴和科研奖励方面。高校教师中有一部分人,他们既是教师,又是领导干部,这样“双肩挑”的人他们的岗位津贴比一般教师要高出不少。此外,最大的差距来源于科研奖励。近年来,随着各高校对科研方面的重视,高投入与高奖励成为应有之义。大部分高校都有明确规定,只要为学校带来高额科研经费(含纵向和横向经费),则会有较高的科研奖励,有的教师因为科研经费高,甚至每年能够拿到几十万到上百万的奖励。应该说,这部分教师是高校教师中的有钱一族,他们有能力购买豪宅豪车,这一群体的所作所为也容易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然而这样的教师在高校毕竟只是少数,而且主要集中在应用性较强的工科领域,这样的人数在每所高校不会超过5%.而对于以文科为主的高校和从事文科教研的高校教师来说,高额的科研奖励对于他们来说只能是望月兴叹。

既然教师的校内工资由学校发放,则发放的多少与学校的收入紧密相关。学校收入高,则教师的平均收入高。而学校的收入主要来源有五块:国家所拨教育经费、学费收入、学校自主争取到的科研经费、上级专项经费以及学校创收。从国家所拨教育经费来说,相对于高校来说是远远不足的,甚至是杯水车薪。以武汉某部属院校为例,国家每年所拨经费为2.1亿,而该校教职员工近10000人,国家所拨经费连教职工的基本工资都不够,如何维持学校的日常开支?从学费来说,按每个学生每年5000元的学费收入来看,其数额也远远不够一所大学的日常开销。据笔者所知,一所四万人以上的高校,其每年的基本开销在10亿元以上。为此高校只有在科研经费和其他创收上下工夫,做文章。在这方面部属重点院占据先天优势,它们可以在科研项目申请,与企业科研合作,招收研究生(含课程班)等方面获得较高的收益。不过,由于部属重点院校普遍人员众多,分摊到每个人头上,则所获并不多。这也是部属院校员工最叫苦不迭的地方。广州某重点大学教师节发慰问金,每人区区两百元,引来教职工的一片怨气,校长却振振有辞地说:“我们学校一万教职工,每人两百便是两百万,已经不少了。”

但抱怨归抱怨,部属重点院校教师却很少跳糟到层次较差待遇相对较高的高校,原因在于高属院校的教师更容易获取工资以外的收入。这便是笔者要谈及的第三个问题,高校教师的个人创收。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名牌高校的教师在校外创收方面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教师在学科领域容易获得较高的声誉;教师在申请科研项目与企业合作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在校外演讲、讲座、培训等方面获得更多的资源。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能够做到名利双收,获取较多个人创收的教师毕竟只是少数。拿北京大学来说,有些教授开高档汽车,在威海买别墅,但对于大部分普通教师来说,他们依然要为每天的柴米油盐奔波。而对于省属高校和地方院校来说,能够获得这样的机会则是少之又少。媒体喜欢关注几个拿天价出场费的明星教授,又有谁来关心那些生活在低层的普通教师呢?

中国高校教师工资普遍不高是事实,但每当这个问题被提及时,总会引来这样那样的质疑,他们还有创收啊,他们的灰色收入可不少。然而任何一个在高校待过的人,或许都会明白,即便想创收也不是那么轻松简单:到校外上课,课时费一般是比较低的(少数教授除外):想搞科研,项目是非常难以申请到的;想写文章,很多刊物是要版面费的。想出外演讲、讲座或培训,机会是很少的。如此算来,大部分教师还是依靠学校发的那点钱生活,而不是有多少灰色收入或个人创收。由此导致的后果是,一方面,社会舆论在媒体引导下认为高校教师是高收入人群,以为他们都像郎咸平、张维迎这样的明星教授一样拥有高收入;另一方面,生活在高校的大部分普通教师们内心却充满着抱怨和无奈,多少年的寒窗苦读,换来的只不过是仅够生存的一点工资,面对高企的房价更是只有望洋兴叹。有些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高校教师能享受福利房待遇,殊不知,福利分房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已经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许多教师被迫选择了在校外兼职或寻找远离学术的捞外快。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今天高校教师不专注于学术而忙于捞外快的呢?恐怕还是中国大学的“工资+自己创收”的薪酬制度,正如著名学者熊丙奇所言, “带来的严重问题是功利学术以及所有教师对教学任务的淡漠,每个人都为五斗米折膘,为‘创收’已经不择手段”。高校教师作为社会精英,当他们的才智不能为他们换回体面的收入时,利用才智来创收便成为几乎惟一的选择。曾经有学者提出解决的“病方”:“加工资远不如开除几个创收的教师更有效。现在的高校又不担心招不到老师,只要放低文凭门槛,总能维持学校的道德门槛。”但说实话,说出这样话的人要不是对高校缺乏了解,便是别有企图了。如果不从根本改革中国大学的薪酬制度及严格的准入制度以及考核监督制度的话,以为只需要采取杀鸡骇猴的手段便可以实现大学教育的好转的,那无异于痴人说梦!当大部分高校教师面对着不入流的工资水平,又何谈什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