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昌乐人才网,大师兄人才网,昌乐信息港人才网,昌乐企业招聘,昌乐人才,昌乐人才招聘!
昌乐分站
黄岩
椒江
三门
其它分站
返回主站
企业不肯涨钱 还是真没利润?
2010-11-15 12:04:07 阅读量:798 来源:昌乐人才网

    工荒工慌 企业不适应

    就会被淘汰“工荒并非真的缺人,而是劳动报酬不足以吸引员工。”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虽然企业初次分配不均衡现象一直都存在,但是随着物价上涨影响越来越深远,党和国家相关部门此前屡屡提出的分配改革,显然值得企业深思。

    “这是一种博弈,很多企业称没利润,不愿给员工加工资,但实际情况如何?市场总是会告诉大家真相的。”业内人士表示。很多企业仍停留在多年前的思维里,老是想着不对等的利润分配方式,但随着经济发展,分配格局必然会发生改变。

    “做企业的要拥抱变化才行,否则会被淘汰的。”上述人士认为,一直以来企业话语权远比工人强得多,导致社会一看到企业叫苦,就以为企业没有利润了。实际上,相比工人的收入,企业老板财富的增长速度远比工人大得多,“老板要认识到,暴利才是不正常的。”

    温州福利 工薪涨两成

    免费空调房北京不是个例,临近年底,年初用工荒的发源地东南沿海,同样在品味着人手不足的苦涩。

    “以前很好招人的,今年不一样了。”温州奥康千石工业园的总经理樊曼如表示,为了应对人手不足,他们不得不加大面积撒网,“安徽、河南,还有重庆附近一个很偏僻的小村子,为了招工,我们今年都去了。”

    为了吸引工人,企业开出的薪资条件随行就市地一路涨上去。进厂才一年的晓青已经涨了一次工资,“去年的保底工资是1200元,今年涨到了1500元”。而企业在福利待遇上的竞争也让她的实际收入提升了不少。“以前的厂服要自己出一半钱买,但是现在都变成免费发的了,社保需要自己交的那部分,今年厂里也全替我们出了”。

    樊曼如告诉记者,与去年相比,厂里的平均工资今年已经涨了20%,这在千石乃至温州都是普遍现象。大幅招工广告牌常年摆在企业门口,“免费提供空调房、补贴一半餐费”,“普工保底工资1800元/月以上,技工3000—5000元/月”,“每月休息4天”……

    核心原因 家乡发展快

    不愿再打工人都去了哪里?温州老板樊曼如认为原因很多。

    首先,经济回暖,需要用人的工作多了。其次,产业西移,国家支持中西部政策的出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用工环境的优化,这让成熟工人们选择回家就业或在家创业。

    “今年8、9月,我去了江西、湖北看,现在那一个村子一小块地方就有几十家工厂办起来,比如沿海工人工资2000元,在那里1500元,但是可以不离开家和亲人,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出来了。”樊曼如告诉记者。

    樊曼如分析,这些在内陆的企业大都是台资兴办的,制造成本算下来也就比沿海“便宜一两元”,他们真正看中的也是那里充足的劳动力。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樊曼如认为用工荒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80后’、‘90后’是现在工人的主力军,我们厂里的工人平均年龄也就二十三四岁,他们不像上辈人能吃苦,他们更追求工作条件、生活质量和职业发展”。

    企业出路 用人成死结

    增长需转变为全球买家提供采购信息的B2B媒体公司环球资源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针对239家中国供应商的调研中,64%的受访供应商表示,即使员工薪酬上升,他们仍需续聘人手。

    在竞争激烈、产品价格提高有限的情况下,企业们还在寻求别的方法,而非仅仅是涨工资。

    奥康瓯北制造中心总经理郭勇认为,这种现状将直接倒逼企业加快结构升级和技术改造来消化成本。“让熟练工再提高效率是不现实的事,那么剩下的唯一一条路就是更新设备”。

    郭勇表示,一台电脑花样机一天的工作效率也相当于十几个工人。今年年中,他还去了江西、四川等省份实地考察,发现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正在兴起。很多从沿海地区返乡的熟练工人开办了针车生产线、车包生产线等专业化、单一化的工厂,有的甚至一年产值达到千万元。“可能未来我们也会将生产的环节拆分开来,部分或者全部外包出去”。

    ■记者手记

    人口红利时代已经结束

    刘映花

    中国的人口红利时代是否已经终结?对此,学界意见并不统一。然而,看看我们身边的变化就会发现,这一问题早已不是学术之争。

    自2004年开始,中国以低端制造业为代表的工资水平已经进入了上升的快车道。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停顿了一年后,2010年春节前后,形势出现了“大逆转”,工厂接了单却雇不到人,提高最低工资又被提起。

    今年年初至今,工资上涨一再加速,各省的最低工资已经平均上调了15%-20%. 30年来,中国的“世界工厂”奇迹,除了受惠于开放的政策、丰富的自然和土地资源外,更得益于充沛、年轻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世界上首屈一指充足廉价的劳动力大军,让“中国制造”以其价廉物美横扫世界。

    曾有统计,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仅仅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达1/4强。

    但是,依靠廉价劳动力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遭遇了挑战。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年轻工人越来越少、流动性越来越弱,这可能继续促使薪水上涨。

    同时,内需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提高国民的购买力,而大多数人购买力的提高必然来自收入的提高。中国也许需要在全球产业链中寻找新的位置。

    在这方面,企业主和人事经理们往往比经济学家有着更加笃定的判断。

    记者采访的老板们几乎一致认为,坐享人口红利时代已经结束,劳动力成本上涨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他们也并非认为这就意味着“世界末日”。有实力的台资企业开始加快像中西部迁移的脚步,他们将带动当地还不甚完善的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大部分内地企业则试图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消化成本,尽管这意味着他们必须暂时加大设备投入,而非把利润在压价竞争中都贡献给外国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