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代表认为,国家应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采取鼓励性政策,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同时,西部地区也应该积极为毕业生到西部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西部“求贤若渴”
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户思社代表说,目前我国的西部边远地区和基层还需要大量的人才。但由于基层的待遇低、条件艰苦,使得一些毕业生宁愿在大城市“漂”着,也不太愿意到急需人才的西部去工作。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校长郑亚代表也深有同感。从江苏到西安工作已经5年的郑亚说,这几年西部地区的人才发展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就拿西安来说,无论从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人才的吸引力也比以前更强了。但是与东部相比,在一些地方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西部确实还面临人才总量少、人才竞争压力大等问题。”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基代表说。
加大扶持力度
谈到西部应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户思社代表认为,国家应设立“西部人才资助基金”,可以用于鼓励大学毕业生到最需要的地方就业。从而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设立这样的基金,还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现在的就业难其实是结构性的困难,设立‘西部人才资助基金’就可以解决需求和就业的矛盾,有利于人才向西部流动,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户思社代表说。
刘基代表建议国家在实施西部高等教育规划中向西部高校更多倾斜,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对西部人才流失问题出台诸如“走一补一”等补偿政策,稳定教师队伍;提高化解地方高校债务的奖补金标准,使高校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办学上;将西部高校基本建设和办学条件改善所需资金纳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纳入财政补助范围予以支持和保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张光强代表建议,对高校毕业生到老、少、边、贫等地区支农、支教、支医、扶贫的,应该提高工资、补贴、福利等政策性待遇;在他们工作3至4年后,对作出贡献和表现优秀的,在公务员招聘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同时,应继续加大实施“大学生村官工程”等计划,并将这一计划的对象扩展到毕业研究生,既改变我国农村的人才知识结构,从长远上解决农村发展的人才制约问题,同时又为大量增长的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开辟一条新的广阔道路。
西部应筑巢引凤
近几年,从中央到西部各省份都制定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去年6月出台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提出“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和“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对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人才,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提高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
同时,规划纲要着眼于解决基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基层人才匮乏问题,培养锻炼后备人才,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就业。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用5年时间,先期选派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也将“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等列为重大人才工程。目前,西部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人才流入大于流出的可喜局面。例如,西安高新区围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重点打造事业平台、营造生活平台、创造政策平台,促成了一大批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入区创新创业和工作生活,人才流向发生了从孔雀东南飞到凤还巢的变化。
201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调研。调研显示,近两年去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重逐步提高。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部的人才发展环境会得到更大的改善,相信会有更多的‘孔雀’飞来西部就业。”户思社代表说.